科學最令人折服的就是可被推翻性,而不像封建迷信那樣不允許別人否認,而關於宇宙的最終結局有很多假說,比如被不斷增強的暗能量撕成亞原子碎片的大撕裂,熵增到最高陷入熱寂的大冰凍,還有重新收縮到奇點的大反彈。哪一種假說會最後成為現實,現在還不得而知。然而,即使這些假說都沒有最終實現,宇宙也將在漫長的歲月中,慢慢陷入無邊的黑暗和死寂。

我將用一個系列性放大的世界,來推翻你每天夜裡在腦海中想象的“宇宙外面是什麼”這個慣性思維,如果宇宙壓根就沒有“外面”,你是否會細思極恐呢?

讓我們開始尋找自己吧!

記住這個小光點,那是我們的銀河系,這個距離為1000萬光年,在這個距離基礎上,我們龐大的銀河系也不過就是一盞忽明忽暗的小燈。

大部分太空看起來都是空的,遙遠星系的輝光就像塵埃一樣渺小。有點科學邏輯基礎的讀者也能理解這是正常的視覺尺度,在這樣的維度上,宇宙是大致一致的,所有的東西隨著距離的推移變成瞭時間上的跨越,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就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

距離銀河系100萬光年時的銀河系大小:

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瞭一個“星盤”,這正是咱們所“居住”的銀河系,它是由無數的恒星聚集在一起的星雲。

距離銀河系10萬光年時的銀河系全貌:

仔細觀察銀河系的螺旋,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一千億個星體拉扯在一起,包圍著中心巨大的能量源,就像銀河系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太陽一樣,永遠在不停的盤旋。

距離“目的地”隻有一萬光年時銀河系的景象:

由恒星和發光氣體組成的雲團,以及一塊塊逐漸變暗的塵埃,標志著星系盤緩慢變化的螺旋困案。我們遇遠的太陽在這裡看不見,但它在圖像的中心,靠近一個旋腎的邊緣。

距離“目的地”隻有一千光年時銀河系的景象:

星團內部充滿著發光的氣體,和數不清的星體,還有黑色物質塵埃,密密麻麻的已經分不清楚誰是誰,仿佛到瞭一個星系的邊緣時,分不清自己眼前是2D畫面還是3D畫面,也不知道自己處在幾維空間裡。

距離“目的地”隻有一百光年時銀河系的景象:

我們算是進來瞭,進到瞭銀河系的“一個小區”。

距離“目的地”隻有一萬億公裡時的景象:

在遠處暗淡的星星的襯托下,隻能看到太陽。曾經,這是我們對太陽系邊界的全部瞭解。我們現在知道,一個巨大的冰雲在這裡緩慢地運行,雖然在微弱的陽光下看不見。我們隻看到年復一年的來客,少數落入地球附近較明亮的區域。在那裡,我們看到瞭它們,像臨時的刨子一樣在天空中移動,太陽的火焰沸騰著它們長長的微弱的尾巴。

距離“目的地”隻有一千億公裡時的景象:

太陽所有的行星都在這個小廣場內循環。從地球上看,行星總是那麼顯眼,幾顆奇怪而明亮的星星在佈滿不變圖案的天空中不安地遊蕩。從外側看,行星呈現出哥白尼式的外觀,它們圍繞太陽在這些嵌套的橢圓形上運動,這些橢圓形由彩色線條繪制。

距離“目的地”隻有一百億公裡時的景象:

這幅圖顯示瞭外行星的運行軌跡。這個傾斜度很高的軌道屬於小小的,歪斜的冥王星。這四顆星分別是大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以及它們的許多衛星。在木星軌道和太陽之間運行著較小軌道的內行星。行星在這裡逆時針旋轉,幾乎都在同一個平而上。後來變成瞭一個銀餅,但其實還是看不見具體的星球。

距離“目的地”隻有十億公裡時的景象:

環繞在大質量木星軌道上的是較小的類地行星:火星、地球、金星、水星的軌道。另一群物體太小太微弱,沒有望遠鏡就看不清:小行星和流星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這片黑暗中穿梭。

距離“目的地”隻有1億公裡時的景象:

現在我們看到瞭內太陽系,每年九月和十月大約六個星期,地球會穿過綠色弧線。

距離“目的地”隻有1億公裡時的景象:

這條路徑標志著地球在10月的四天的道路,在它的月球的路線是相對於地球指示。月球始終位於一個小橢圓上,這個小橢圓在它的軌道上與地球一起運動。

距離“目的地”隻有100萬公裡時的景象:

我們人類迄今為止所到過的最遠的地方是伴星月亮,我們最近的天界。鄰居明亮的月光和潮汐見證瞭她的靠近。

快瞭,快行駛到“地球目的地”瞭,還有10萬公裡的距離:

整個地球出現瞭,孤立的,優雅的,脆弱的,它繞著太陽平穩而迅速地運動著。

1萬公裡的距離:

大地、藍天,白雲,黑黑的大海,褐色的土地,一個永遠朝下旋轉的地球。

向前進1000公裡:

從低軌道上看,這片區域包含瞭整個密歇根湖,這片寬闊的水域,就像它周圍平坦的淤塞土地一樣,是在最近的地質年代,也就是幾萬年前,由大陸冰川形成的,這一天的天氣標志著雲在街道和樹叢中排列,雖然我們看到的是數千萬人的傢園,但依然很難分辨。

距離地面10公裡的高空:

城市的中心出現瞭,100萬人的傢和工作場所,這裡展示的整個結構城區、公園港口。

建築上空1公裡高度鳥瞰圖: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美國一座城市中的場景:湖濱大道,士兵運動場,飛機跑道,船碼頭,博物館。

100米高的位置:

公園旁邊的高速公路和碼頭上的船隻不遠,這兩個人隱約出現,躺在草坪上。

10米的高度: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公園裡野餐。

1米的近距離觀察:

這是人類正常交談、互動的尺度,這個在工作日不必去上班的人睡得很香,正所謂有錢很舒服,一直有錢一直舒服吧。

放大到0.1米距離後的影像:

可以看到一個這個男人幹燥的皮膚,宇宙的各種元素最終演化吃瞭生命,也塑造瞭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表征,包括這隻手本身。

1厘米的微距離:

一個更加微觀的皮膚表面,仿佛通過一個強大的放大鏡,皺紋是皮膚柔韌性的標志和手段,其實不論一個人的皮膚多麼光滑,這種距離之下都會看到褶皺,如果人的手光滑得香皂一樣,那就失去瞭摩擦力。

0.1厘米的微視距:

在這裡,我們分享瞭顯微鏡學傢的世界,他打開瞭大自然的大門,我們走到瞭我們旅程更加驚奇的距離,就在這個人的皮膚下面,在一個沿著一條小血管的細胞內。

0.1毫米的視角:

意想不到的細節出現瞭,我們幾乎無法確定自己的方位,在更深處,我們進入瞭一個頗為陌生的內部世界,對我們來說就像遙遠的星星一樣陌生,都屬於第一次見證。

10微米的視角:

我們通過活的皮膚進入毛細血管,在那裡血液凝固,大多數血細胞是小的、不完整的短命的圓盤,它們賦予瞭紅血球的顏色,而這個白細胞,一個淋巴細胞,是復雜的細胞和化學策略的長期參與者,稱為免疫系統,是機體抵抗感染的防禦系統。

1微米的視角:

我們在皺褶的淋巴細胞內,看到瞭細胞核細胞內的保護膜,每一個完整的細胞都有這樣一個細胞核,其分子產物制造瞭細胞的整個生命,一個人體內的細胞比銀河系中的行星還多一百倍。

0.1微米的超級視距:

在細胞核內安全地保存著巨大的長分子,DNA的盤繞線圈,巧妙地纏繞和折疊在這個微小的空間裡,這些重要的指令在每一次細胞分裂時都被仔細地復制,一條這樣的DNA線,儲存在每個人類細胞核內的46條染色體中的每一條中。

顯微鏡下100埃米的樣子:

在這張特寫中,DNA被看作是一個長長的扭曲的分子階梯,即雙螺旋結構,有機體的個性是在不同梯級的運行順序中保持的,這一化學信息就是我們熟悉的“生命的要素”,他決定著一個生物的一切。

顯微鏡下10埃米的樣子:

這些構建模塊是分子遺傳信息的載體,它們本身是無生命的,而中心的碳原子與可見的急原子結合在一起,在星際空間冰冷而稀薄的氣體中漂浮的碳原子和氫原子之間也可能存在大量類似的結合。

顯微鏡下1埃米的樣子:

電荷像一種噪點的能量,在其表面產生我們認知之外的“閃電風暴”。原子尺度的量子定律需要對電子運動的描述,這種描述比普通經驗中的運動粒子更微妙,更復雜,因此顯示的點紋理並不映射單個電子,相反,它表明電子在其對稱但不可追蹤的量子運動模式中畫出的電荷雲,在那片雲裡,表面電子是共用的。

顯微鏡下0.1埃米的樣子:

這是電子的裡面,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要說是能量,到底是什麼物質所產生的能量,人類不得而知,總之它具有著一種非凡的能量,依舊和“噪點”一樣,但我們已經無法測量與證明它們的運行原理和存在作用。

好,探索即將到達盡頭,至此,最可怕的畫面就要來瞭!

顯微鏡下“繼續前景”到1皮米的景象:

某個“神秘的”核心又開始出現,原子力的平衡可能就是由這個原子核設定的,它強烈的吸引力束縛著電子的運動軌跡,就像另一個宇宙的中央地帶,一切外在事物都在相對環繞它而進行著。

雖然科學上原子核內的帶正電的質子必須聚集起來才能產生能量,但這都是結論,所以人類將質子粒子這個元素作為組成物質的宇宙單元。

但是質子、粒子裡面還包含著“多大”的世界不得而知,人類觀測已經到達瞭盡頭,無法繼續前進,但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在於這最後一個畫面,與一開始的宇宙中觀察1000萬年距離的銀河系幾乎是一模一樣。

宇宙到底有多大,或許人類壓根就跑錯的方向,宇宙或許是更高緯度的“無限”,隻是人類的認知無法超越時代本身的證實,就像日心說一樣,再剛提出的時候會被當成神鬼之說。

總之,人類或許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