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中國科技制造業將在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形勢下走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必須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如集成電路、精密材料、核心器件、高端裝備等領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作為來自科技制造業的代表,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認為,產業轉型升級、綠色低碳發展、全球產業鏈佈局是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當前形勢下,科技創新已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對於高質量發展而言,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

企業推進科技創新責無旁貸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裡,有關“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提法,引發會場內外熱議。這是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使用這樣的表述,去年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從“創新主體”到“科技創新主體”,兩字之差讓企業站上科技創新“C位”。

據悉,過去五年,我國各類支持創新稅收優惠政策年度規模已超過萬億元,極大鼓舞瞭企業投入研發的信心,增強瞭企業的創新動能。“持續推進科技創新,企業責無旁貸。我深感責任重大,未來我們要聚焦產業鏈薄弱環節,敢於挺進技術無人區,敢於進行重大技術攻關。”李東生表示。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3年要重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並強調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國政協委員、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雲事業部總裁曹鵬認為,所謂供應鏈韌性是一種抗打擊能力,高彈性、高可用在極端情況下的調度和健壯性是對供應鏈韌性的極大挑戰。

李東生說,作為科技制造業“鏈主”企業之一,TCL將持續通過技術創新賦能,推動產業鏈價值躍升,帶動產業鏈協同發展。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未來,TCL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不斷推動科技制造業轉型升級,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轉型升級是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過去五年,我國科技制造企業在部分領域已逐步邁向全球領先,但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器件材料及工業軟件等不少核心領域仍受制於人。在3月3日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指出,我國數字經濟在關鍵元器件和工業軟件等核心技術上仍面臨著“卡脖子”風險。

李東生分析,全球化是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向,目前,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而國內市場僅可消化20%,中國制造業必須“走出去”。但是近年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持續發酵,國內受勞動力成本、環保等因素影響,產品出口成本優勢縮小。中國制造業傳統出口模式受到一系列挑戰,要從輸出產品轉變為輸出工業能力,規避貿易壁壘,將自身優勢在全球實現更大價值。

未來,中國制造必須堅定走產業轉型升級之路,從低端制造邁向高端制造,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跨越中等技術陷阱。李東生強調,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要從根本上解決粗放型發展問題,無法僅靠末端污染治理,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漸進式推進國產化“真替真用”

產業數字化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曹鵬介紹,近年來,我國產業數字化持續推進,但多數傳統行業數字化進程仍處於早期階段,在底層數字基礎設施層面,企業對於安全、穩定、高性價比的多雲管理有持續需求。高德納咨詢公司(Gartner)一項調查顯示,有22%的企業機構在過去12個月內遭遇瞭11次或以上的中斷,比上一年增加瞭15%。尤其對於服務型平臺企業來說,業務系統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是企業的生命線,每分鐘的系統故障都是對用戶留存的致命打擊。以中國領先的本地即時配送平臺達達為例,在京東雲混合多雲操作系統“雲艦”之上,達達搭建瞭一套多雲雙活的架構,通過單元化模式進行多雲部署,業務就近調度和訪問,實現跨雲平臺的業務自由切換。

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目前,漸進式推進國產化替代已成為行業共識。曹鵬認為,推動供應鏈自主可控,加強對“多雲多芯多活”下一代數字基礎設施的研發支持。同時,推動全鏈條協同創新和整體升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和水平。

漸進式推進國產化“真替真用”,首先,可以保證國產化的安全可控,避免單點的國產化選型風險。其次,可以提供真實的產業場景,幫助打磨國產化軟硬件,幫助國產化體系不斷升級迭代。最後,可以節省經濟成本,用小成本投入嘗試國產化替代,避免錯誤方案導致業務停頓產生損失。

“國產化替代不能一蹴而就,隻有在不斷應用中才能不斷自我迭代、提升性能。”曹鵬強調。


審核:餘早早

責編:霍悅

編輯: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