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為大傢帶來:

《你知道嗎——現代科學中的100個問題》

本書是阿西莫夫的優秀作品之一。

作者以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釋瞭現代科學中的一百個尖端課題。

其中,有些是瞭解現代科學技術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如科學的研究方法、二進制數、相對論、亞原子粒子、核聚變、熵、晶體、病毒等。有些則是當代科學技術的前沿陣地,如黑洞、統一場論、誇克、快子、金屬氫等。

作者對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它們目前處在什麼樣的狀態、有沒有希望得到解決等問題均作瞭回答。

第九十四個問題:

人腦同計算機有什麼差別?

計算機能思考嗎?

人腦同計算機的差別可以用一個詞來表述:復雜性。大哺乳動物的腦,就我們所知道的大小而言,是最復雜的東西。人腦重一千多克,但在這一千多克中,有上百億個神經細胞和上千億個較小的細胞。這麼多億的細胞在一種我們現在還無法著手闡明的龐大而復雜的網絡中互相聯系著。

甚至人類迄今已經制造出來的最復雜的計算機,在復雜程度上也不能同人腦相比。計算機的開關和元件的數目隻是以千計,而不是以十億計。此外,計算機的開關隻是一種啟閉裝置,而腦細胞本身則具有極其復雜的內部結構。

計算機能思考嗎?這就看你所說的“思考”是指什麼。如果“思考”是指解答一個數學問題,那麼,計算機是能“思考”的,而且比人要快得多。當然,大多數數學問題能夠完全用機械方法一次又一次地重復某些直接的過程而得到解決,甚至今天最簡單的計算機也能進行這種工作。

人們常說,計算機解答問題,僅僅是因為它們被“編成瞭程序”才能這樣做。計算機僅僅能做人們讓它們做的事。我們必須記住,人類也僅僅能夠做他們被“編成程序”所要做的事情。我們的基因在受精卵形成的瞬間就把我們編瞭“程序”,而我們的潛力就受到這種“程序”的限制。

然而,我們的“程序”要復雜得多,因此,我們想要把“思考”定義為寫一部大劇本,作一部大交響曲,醞釀一個光輝的科學理論或一個深奧的倫理判斷的創造力。在這種意義上,計算機肯定不能思考,大多數人也不能做到這一點。

但可以肯定他說,如果一臺計算機做得非常復雜,那麼,它也可能像我們一樣具有創造力。如果能把它做得像人腦一樣復雜,它就可能相當於一個人腦,並且能做一個人腦所能做的任何工作。

此外,還可以設想,人腦比組成人腦的物質有更多的東西。人腦是由具有某種排列方式的細胞所構成,而細胞又是由具有某些排列方式的原子和分子所構成。如果說人腦還有什麼別的東西,那麼,至今還沒檢測到這種東西的跡象。因此,復制人腦的物質復雜性,就是復制腦的一切。

但是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制造出一臺在復雜程度上足以復制人腦的計算機呢?這也許不致需要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樣長的時間。遠在我們能夠制造出一臺像人腦那樣復雜的計算機之前,也許我們會制造出一合這樣的計算機,它的復雜程度至少足以設計出比它自身更復雜的計算機,這種較復雜的計算機能設計出更復雜的計算機,如此發展下去,復雜性越來越高……

換句話說,一旦我們通過瞭某一臨界點,計算機就把人腦接過去,於是出現瞭“復雜性的爆發”。從那以後,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計算機也許不僅僅能復制人腦,而且遠遠超過這一點。

再往後又會怎樣呢?唉,人類目前還沒有把地球管理得很好。總會有一天,我們應該謙恭地退讓,而把這個工作交給能夠做得更好的某人。如果我們不靠邊站,那麼,也許超級計算機就會毫不客氣地走進來,把我們推到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