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吃泡面的時候就很好奇:

為啥泡面和掛面不一樣,像一團團的毛線。

泡面為啥是波浪形的,這有什麼玄學嗎?

圖片來源千庫網

難道泡面也是織出來的嗎?

泡面為啥是波浪形的,這有什麼玄學嗎?

圖片來源SOOGIF

長大後才知道,原來現代方便面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用到這樣一條流水線:

泡面為啥是波浪形的,這有什麼玄學嗎?

常見方便面的生產線

在這條流水線中,主要涉及瞭以下幾個工藝:

泡面為啥是波浪形的,這有什麼玄學嗎?

方便面的工藝流程

其中的切條折花,就是導致方便面變卷的主要原因。

在這個步驟中,壓好的面片會被切成面條,並運送到傳輸帶上。

傳輸帶的速度小於面條出料的速度,面條就形成瞭波浪形。

另外,出料口會有一個擋板,讓切好的面條在傳輸帶上堆積起來,形成有一定厚度的面餅。

泡面為啥是波浪形的,這有什麼玄學嗎?

方便面切花折花

也就是說,方便面的「波浪形」是廠傢有意為之,而非加工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我們查閱瞭一些資料,發現方便面要做成波浪形,主要有以下4個原因。

一、方便加工面團在被壓制、切條後、要經過蒸煮和幹燥兩個關鍵工藝,才算基本成型。

如果面條是直線形的,相互之間的接觸面積很大,會導致面條在蒸煮的過程中相互粘連。面條相互粘連後,就會很難烘幹。

而把方便面做成波浪形之後,面與面之間形成瞭非常多的空隙,那面與熱風/熱油之間的接觸面積就增加瞭。

這樣一來就大大縮短瞭烘幹時間,節約能耗,提升工廠效益。

泡面為啥是波浪形的,這有什麼玄學嗎?

方便面被折疊波浪形之後,面餅的形狀變得可控,廠傢可以根據包裝進行調整。

這樣還能節省不少運輸空間,降低成本。

二、方便運輸波浪形也使得方便面更「抗造」。

面條在烘幹之後,含水量大大降低,導致質地較脆。

如果做成直線形的,很容易運著運著就斷瞭……

而波浪形可以很好地分散受力,保證它在運輸過程中不易破損。

獨特的構造使得它異常抗壓,甚至可以用於修(開)補(個)桌(玩)椅(笑)……

泡面為啥是波浪形的,這有什麼玄學嗎?

大傢愛吃的桶裝薯片,通常被做成拋物線形,原因也類似於方便面。

泡面為啥是波浪形的,這有什麼玄學嗎?

也是為瞭分散運輸過程中受到的力,提高薯片的抗壓能力。

三、方便泡發大傢平時煮掛面時,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

面條下水時黏在瞭一起,別的都已經熟瞭,黏連的地方還是夾生的。

如果方便面是直形的,在泡發時也容易黏連,非常影響口感。

更重要的是,還會延長面條的泡發時間

曾經有人研究過,人們對食物的期待程度和等待時間有著關系:

如果等待的時間超過3分鐘,對食物的期待程度會大大降低。

試想一下,如果你在非常饑餓的情況下,泡一碗方便面需要等待10分鐘才能泡開,你還能忍受麼?(可能隨手就抓瞭包餅幹或者面包吃瞭)

正因如此,廠傢需要把泡開時間控制在2-4分鐘左右。

泡面為啥是波浪形的,這有什麼玄學嗎?

而方便面在做成波浪形之後,不僅不易粘連。

在註水後,還能充分與熱水接觸,大大縮短泡發的時間。甚至可以在幾分鐘內就把面泡開。

這樣,才保住瞭泡面在「快捷食品」中的江湖地位。

四、方便食用碗裝泡面為瞭方便包裝,附贈的餐具通常是叉子。

泡面為啥是波浪形的,這有什麼玄學嗎?

如果方便面是直線形的,用叉子取面會非常不方便。容易把面「滑掉」不說,還會一不小心就濺瞭滿臉湯。

而波浪形的方便面,會交纏在一起。即使是用叉子取面,也能很輕易地叉起一大坨,方便各位手殘黨。

以上這些原因,都是廠傢從工藝和成本做出的考慮。但在方便面被這樣生產之後,大傢還發現瞭更多意外的好處。

比如卷曲的泡面在泡發後,看起來「量」更多,更實惠。

卷曲的形狀也會給人口感Q彈的心理暗示,更能吸引顧客。

泡面為啥是波浪形的,這有什麼玄學嗎?

圖片來源SOOGIF

類似的現象還有很多:

比如蘇打餅幹上面常遍佈小洞,是為瞭烤制過程中方便透氣,防止餅幹烤變形。

比如桶裝薯片被做成波浪形,是為瞭分散受力,防止薯片在運輸過程中破碎。

…….

這就是現代食品工業的神奇之處,也是食品研究的魅力所在。

一個彩蛋:方便面最早是在1958年,由日本的安藤百福發明生產的。

我們找到瞭圖片,可以看到它當時已經是卷曲的形狀瞭。

泡面為啥是波浪形的,這有什麼玄學嗎?

1958年,安藤百福在自傢後院作坊裡發明方便面。

大傢猜猜當時是用什麼方法生產的?

反正肯定不是用毛衣棒織的。

參考資料:

[1] 張鐘, 王勇, 戴震亞,等. 免油炸方便面的生產工藝及設備選型[J]. 包裝與食品機械, 2005(06):31-35.

[2] 張國生. 圓形方便面的制造方法[J]. 食品與機械,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