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八十壽命計算,人的一生約有 243 天都在廁所中度過。就在我們實現“通暢”自由的時候,有很多人因為無法上廁所而染上疾病。

那麼在中國,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實現“如廁自由”的呢?

人們在距今五千年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遺址裡發現的一個土坑,被視作中國廁所的起源。

西周出現瞭真正的“坑廁”。也許是懂禮儀的祖先們意識到,再不能把排泄物公之於眾。《周禮》提到瞭最早的公共廁所,夏商周時期把建在路旁的廁所稱為“路廁”,又叫官廁,也就是公共廁所。

春秋戰國時期,廁所走進傢門。《墨子·旗幟》記載,當時的廁所坑深 12 尺(約 2.7 米)。

《左傳》記載:“(晉景公)將食,漲,如廁,陷而卒。”晉景公成瞭歷史上第一個在廁所殉職的君主。

廁所分男女出現在西漢。西漢時,有的廁所出現瞭 2 個坑位,由此推斷當時已經“廁分男女”。

唐代馬桶誕生。馬桶以其占地小、味道輕、方便清理等優點,成為百姓居傢必備之佳品。馬桶滿瞭,不可以隨處傾倒,而有專人來收——唐宋稱之為“傾腳工”。

圖源:網絡

到瞭宋代,出現瞭由專人管理的公廁,並以熏香改善廁所的氣味。文學傢歐陽修說:“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可見,當時的廁所環境有所改善。

清嘉慶年間出現瞭收費公廁。1864 年,上海建成中國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公廁。清末,開始禁止隨地便溺。

民國出現瞭抽水馬桶。20 世紀初,抽水馬桶傳入上海,僅供富貴人傢使用。

那時的中國,更多的廁所還是“一個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四邊”。

新中國成立後,人畜同居、人無廁、畜無圈的現象還很普遍,急性腸道傳染病(如痢疾、傷寒、霍亂等)橫行,兒童蛔蟲病的患病率高達 70% 以上。

1952 年,愛國衛生運動發起“兩管五改”的運動方針,其中專有“一管一改”來“管糞”、“改廁所”。慢慢地,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瞭“人有廁、畜有圈、禽有窩”。

2000 年以後,農村改廁成為“廁所革命”的重點。

愛國衛生運動的成就多次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嘉獎。2013 年世界衛生組織授予中國政府“健康(衛生)城市特別獎”。

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由 1993 年的 7.5% 大幅提高到 2014 年的 76.1%。達到瞭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中國政府承諾的“農村衛生廁所 75%”的普及率。

糞口傳播疾病發病率,由 37.5/10萬降至 22.2/10萬。其中,痢疾發病人數下降 35.2%,傷寒發病人數下降 25.1%,甲肝發病人數下降 37.3%,糞大腸桿菌平均去除率為 96.4%,蛔蟲卵平均死亡率為 91.62%。

相比之下,世衛組織數據顯示,2017 年,全球還有 20 億人沒有馬桶和廁所可用,每年致 43.2 萬人因腹瀉死亡。不難想像,如果中國沒有徹底改造廁所,會發生什麼?

沒有幹凈的廁所會使衛生狀況變差,進而催生霍亂、痢疾、甲型肝炎、傷寒、腸道寄生蟲病、沙眼等疾病的傳播。

所以為瞭維護廁所對我們的保護,我們應該做一些對應措施。

在使用傢庭廁所時應該做到,保證廁所幹凈整潔,經常食用消毒濕巾擦拭便器;保持廁所內空氣流通,防潮無異味。

而在使用公廁時,也要小便入池、大便入坑,用過的紙巾丟入紙簍,以便工作人員及時清理。此外還要做到便後沖水,及時洗手擦幹。

(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