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成為主旋律
撰文 | 顏寧
4月9日 周四剛才看《返樸》排好版的我的第二篇“117疫情觀察”,對照史老師日記行文裡大量的科普內容,很有點慚愧。我這些碎碎念裡委實看不出一個科普總編的身份,都是傢長裡短。不過呢,這些細節當時隨手記下來不覺得有什麼,回頭串在一起看,這些很少出現在新聞中的時間碎片確實很有趣。
自從把傢裡的辦公角做好,已經完全習慣瞭在傢工作,甚至懷疑等疫情過去都不會那麼想去學校瞭。宅傢無所拘束,我的生物鐘很規律滴每天延後2-3小時,感覺已經繞著全世界的時區過瞭一遍。
幾位投資人朋友無一例外滴抱怨比之前更忙瞭,從睜眼到休息,一個接一個的會,哈哈,不知道等疫情過去,這會不會變成ta們的新常態?真是慚愧,跟ta們相比,拜居傢令所賜,我的生活和工作隻剩愜意:
窗外的風景原來那麼好——以前是睡醒匆匆洗漱吃飯就上班,幾乎不曾為身邊的景色駐足,現在盯著電腦久瞭,抬頭看看枝頭變化,花開花謝花滿天,很著迷於天上的雲卷雲舒,手機裡存瞭無數同一角度窗外的照片……心靜下來瞭,也就可以進入正常工作狀態瞭。
本以為實驗室停工,我的工作量會減少,但是看著手頭要修改的兩篇論文、要寫的三四篇論文和兩個經費申請,工作量跟之前哪有區別啊?區別在於,在傢工作比去辦公室省時間,每天變換的作息時間,還讓我看到瞭晨曦變化,聽到瞭屋頂的鳥鳴。而且也終於想明白,原來過去十幾年一直晝伏夜出不過是想盡可能躲避社交,把更多時間留給自己。
Zoom開會真是很方便,不論是組會還是面試,沒有感到任何不適(還竊喜,通過Zoom面試,給我省瞭四位數的交通、食宿費用呢O(∩_∩)O)隱隱覺得,這次疫情會對我們未來的工作模式和社交生活產生深遠影響,至少我這個有輕微社恐的人是喜歡這種模式的。
自從宅傢,每天傍晚就著下飯的是NBC news的白宮媒體簡報會。可能我先入為主瞭,感覺Trump說什麼,繞來繞去指導思想都是在拉選票,這種不給陽光都要燦爛的風格跟我還挺像,不過我能保證自個兒說的是實話,政客麼,嘿嘿,與其聽其言不如觀其行。
很愛聽Fauci講話,雖然每天時間不長,但就給你一種“靠譜”的踏實感。昨天說就目前的數據來看,美國的死亡率不會像之前預測的那麼高,說明目前的政策有效。這個一點都不意外,之前說得那麼嚴重,一方面是為瞭強調居傢隔離的重要性,一方面也是在幫助大傢管理預期。我早就說最後的數字不可能像最早吹風的那麼嚴重嘛。不過,這兩天關於不同種族病死率的數據統計出來,觸目驚心。唉,之前英國王子、首相中招,前天Boris Johnson進ICU,大傢還在感慨新冠病毒真是不管你社會地位、貧富差距,統統一視同仁。但是看瞭這麼多統計,老、弱(有基礎健康問題的)、窮,對新冠的抵禦能力就是差啊。
當然,下圖裡面亞裔病死率最低,應該不是財富和社會地位問題,而僅僅是因為我們對地球對面更關註,從一月到現在,“新冠”一直都是最重要的關鍵詞,所以防護意識好,防護措施早。這也說明,隻要註意防護,新冠並非無孔不入。
NBC新聞截屏
最近關於新冠的焦點是無癥狀攜帶者,史雋前兩天已經專門寫過瞭。這個病毒讓我們這些做科研的愈發認清自己的無知。所以,嗯,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同意瞭吧?很多我們以為懂瞭的領域,真出瞭問題,尋根求源到基礎上才發現根本不清楚,或者固有的認知遭遇瞭挑戰。
今天下午有學校的virtual townhall meeting,有virtual組會——除瞭“virtual”(虛擬的)其他真的與之前沒啥差別。
4月13日 周一新聞裡的數字令人焦慮,而普林這邊隻要宅在傢裡就仿佛世外桃源。從昨夜開始一陣陣的狂風暴雨,今天窗外濕漉漉的鵝黃嫩綠,也是我喜歡的春天的一種。希望大雨沖走病毒,這當然隻是毫不科學的臆想。
疫情對個人最大的影響,除瞭實驗沒法進行,可能就是今年所有人都不能升職加薪瞭——會上明確說的。聽說有的學校連新的招聘都停止瞭,我們就還好。【馬後炮】之後的幾天陸陸續續從新聞裡看到包括哈佛在內的若幹所大學都發佈瞭salary and hiring freezes (不再升薪和新招聘),校長和教務長主動減薪20-25%,唉,果然,苦瞭要求職的一批博後,不過大勢之下,學術界受的沖擊並不是最大的。
隨著疫情高峰似乎過去(本周預測的是4月11日),復學這個話題開始提上議程。我們上周網上的town hall meeting,校長說學校一直在討論怎麼樣慢慢恢復半正常和新常態。當然,這裡指的復學應該是指科研工作吧,畢竟學校已經取消瞭所有本科生暑期的在校科研實習,本科生們在秋季學期之前是不可能返校瞭。對於實驗室而言,其實隻要保證較低的實驗室人員密度,以及在多人場合戴口罩,恢復部分科研的風險應該不大,武漢在最艱難的時候也有極個別的實驗室在進行新冠相關科研工作吧?隻要防護好瞭,我還是很樂觀的。不過想到“防護”,連忙給系主任發瞭封信,提醒我們大多數實驗室的PPE都已經捐出去瞭,重新開放前請先保證訂貨到貨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防護物資才是限速步(rate-limiting step)。
打破這種平靜的是數學傢John Conway教授去世的新聞,雖然從沒有見過他,但是知道從沒有玩過的“生命的遊戲”。並且,數學系與我的辦公室隻是一條路之隔,這是切切實實感受到新冠帶到身邊的悲劇。R.I.P.(見《生命遊戲之父、數學傢約翰·康威因新冠肺炎去世》)其實,到現在為止,學校到底有多少人中招、來自哪些系、什麼身份,我們從官方途徑一無所知,唯一知道的就是我們系目前沒有任何人被感染。
4月17日 周五工作完全恢復到正軌。白天是不同規模的Zoom會議,晚飯後忙於修改之前投出去、現在陸陸續續審稿回來的論文——這是我第二不喜歡的工作,第一是申請經費。不過聽朋友們說,除瞭新冠相關的論文,其他論文審稿明顯變慢,甚至有些審稿人還會出狀況,於是對於能夠在預期時間內收到審稿意見忍不住心存感激,認認真真改吧。於是,日子突然變得很快,一不小心一周又過去。當然,之前計劃的種花讀書看劇的閑雲野鶴一樣的生活在做瞭一次哭著也要喝完的蜂蜜柚子茶之後基本可以無限期地擱置瞭。
國外用Zoom比較多,國內聽說一般是“騰訊會議”,可能都大同小異吧。過去這一個月,用Zoom開過國際會議,馬上要做學術報告,更是實驗室組會、課題討論的日常方式。我這種非社交型人格完全體會不出任何不方便或者不妥,甚至希望在疫情結束後,更多行業可以繼續采取這種方式,省瞭多少時間和汽油、洗衣粉、化妝品啊 ……不過這種日子過多瞭,我眼前就不斷浮現出Matrix (《黑客帝國》)裡腦後插著電纜、沉睡於培養箱裡的那些人類——我們是不是已經越來越向這個方向靠攏瞭?
每天晚飯時間正好看白宮新聞發佈會。一方面我實在受不瞭Trump任何時候都不忘自吹自擂,另一方面又超喜歡看他和記者們互懟。過去兩三天,盡管美國每天的新冠死亡人數還是居高不下,但按照確診、入院等指標預估的疫情峰值大概是在4月10日左右,各個州因為措施不同,所以峰值日期也稍有差別。隨著峰值過去一周(http://covid19.healthdata.org/united-states-of-america),恢復經濟成瞭主旋律,幾天前的新聞裡也看到報道中國復工情況的。昨天就提得比較具體瞭,各個州根據自己的情況分步驟逐步復工。不過,我還是有點擔心,畢竟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其實沒那麼深入人心啊,但願不要再有反彈。
不過恢復經濟不僅僅是對Trump競選連任至關重要,對老百姓來說,再不復工,日子也確實受不瞭。昨天有人轉給我一篇可能是留學生或者博後的微博,說夫婦二人從政府拿到2400美元(美國政府對個人年收入低於7.5萬美元或者傢庭年收入低於15萬美元的人發放支票,在個人1200美元、傢庭2400美元之外,每一個孩子補500美元),因為每月吃飯隻需大概400美元,所以這筆錢可以抵好幾個月。如果是科研人員,想來薪資不受影響,有足夠收入支付其他開銷,多出來的這部分隻算飯費沒問題。但是對於那些收入沒有保障的,不需要交房租?或者自己有房不需要交房地產稅、保險,不需要交水電費?吃飯,隻要是自己做,在美國從來就是可以忽略的支出項。所以,美國政府發出去的這些錢,猛一看挺多,但對於真正陷入困境的傢庭其實是杯水車薪。過去四周,美國申報失業的就有2200萬,甚至我認識的人就有父母雙雙失業的,所以完全理解這場疫情對於很多傢庭是多麼大的打擊。恢復經濟勢在必行,隻希望在執行過程中能夠靈活調整,有效避免再一次暴發吧。
最後,每次寫我的日常的時候,在微博和豆瓣隨寫隨貼倒沒什麼,但是一想到要發《返樸》,總有一種無病呻吟的歉疚感——作為一名生物研究人員,對於疫情毫無貢獻的歉疚。既沒有史雋的硬核科普內容,也沒有真正寫出世間百態,但我能負責任記錄的也確實隻有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好在,正在和幾位同事討論一些抗疫研究的計劃,讓我感覺稍微好瞭一點點。
如果沒有特別重要的改變,我的“疫情觀察”就此告一段落,感謝大傢閱讀。請大傢繼續關註史雋的“疫情觀察”系列。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註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系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