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指南一致建議篩查心衰高危患者。而弗明漢研究證實,糖尿病使心衰風險增加4~5倍。

近期,哈佛醫學院學者發表述評文章,指出,根據ACC/AHA新的心衰的通用定義和分類,糖尿病患者若病史時間長、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微血管並發癥,如糖尿病眼底病變和糖尿病腎病等,屬於心衰前期(即B期心衰)。

作者指出,B期心衰患者人數是C期和D期心衰患者總數的4倍。然而,這些高危患者通常在臨床上被低估。

尿白蛋白/肌酐比比值(UACR)升高和eGFR降低提示糖尿病出現微血管並發癥,從糖尿病管理的角度來看,這一臨床階段,即註意篩查糖尿病心肌病。

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心臟病,是由與糖尿病相關的潛在代謝紊亂導致的心臟結構異常,排除瞭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已知風險因素。

在糖尿病患者中,與心衰相關因素,包括年齡、糖尿病持續時間、血糖控制不良、尿白蛋白與肌酐比值、外周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和肥胖。

2017年,AHA/ACC/HFSA心衰管理指南中,根據STOP-HF研究結果,建議應基於BNP進行心衰篩查,可減少無癥狀的左室功能障礙的發生,並相應減少住院治療。

PONTIAC研究發現,與常規治療相比,NT-proBNP升高但無心臟病的糖尿病患者中,應用RAAS阻滯劑和β受體阻滯劑,可減少心血管事件。

在STOP-HF和PONTIAC研究中,用於識別符合條件的患者的BNP(≥50 pg/ml)或NT-proBNP(>125 pg/ml)水平明顯低於診斷心衰的水平。

心臟超聲可發現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存在多種異常,包括左室質量增加、室壁厚度增加、左心房增大、左室舒張功能障礙和整體縱向應變(GLS)受損。

具體而言,超聲心動圖診斷糖尿病心肌病應包括至少存在以下一種情況:

(1)左心室肥厚(LVH):定義為左心室質量指數(LVMi)>115 g/cm2(男性)或>95 g/cm2(女性)。

(2)左心房增大:定義為左心房容積指數(LAVi)≥34 ml/cm2。

(3)二尖瓣流入峰值舒張早期速度(E)與組織多普勒二尖瓣環舒張早期速度(E′)的異常比率,定義為E/E′≥13

(4)整體長軸應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