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一傢急救中心,一名三十九歲的男性患者緊急入院。男子剛剛遭遇坍塌事故,昏迷不醒,疑似腦疝,並很快出現心臟室顫,情況十分危急。
男子剛剛遭遇坍塌事故,昏迷不醒 | 視頻截圖
通過搶救,體征終於穩定瞭。然而,病人妻子的一句話卻讓剛放下心來的醫生錯愕不已:丈夫在五年前被確診為橄欖體腦橋小腦萎縮癥(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 簡稱OPCA)。
看來事情遠沒有一場意外事故那麼簡單。
OPCA——讓生命迅速凋零的疾病
上面這段故事來自2020年冬季的日本醫療劇《請不要在病房裡念佛》。本來是擁有“和尚+醫生”雙重職業的男主角,用醫療技術和“嘴炮”拯救病人的輕松電視劇,卻在某集中講述瞭這樣一個略沉重的故事。
病人妻子跟醫生講,他早已放棄瞭人生,對過去珍視的人和物一概疏離。很難想象,就在五年前,他還是一名對事業充滿熱忱的動物學傢。
五年前他還是一名對事業充滿熱忱的動物學傢 | 視頻截圖
OPCA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能讓一個年輕健康的生命在短短五年間迅速凋零?
你或許未曾聽說過OPCA,但病名以非常直白的方式給出瞭定義:發生在下橄欖核(O)、腦橋(P)和小腦(C)的神經萎縮癥(A)。這三個區域位於中樞神經系統,都參與維持身體平衡和協調自主運動。一旦它們出現萎縮,人就會表現出多種運動障礙。
想象一下,由於無法維持身體平衡而頻頻摔倒,甚至不得不在輪椅上度過餘生;因為咽喉肌肉不受控制,說話漸漸變得困難,費勁發出的聲音在別人聽來也隻是一串無意義的嘟囔;就連吞咽食物都成為瞭難事,由於無法順利進食,可能出現種種營養不良癥狀,還隨時可能因不慎將食物吸入氣管而感染吸入性肺炎,危及生命。而這就是OPCA患者的日常。
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很短
OPCA是一種每10萬人中會有3~5例的罕見病,但在非典型帕金森病患者中,約有5%~6%可能出現OPCA癥狀。OPCA的病因可以是遺傳,通常因基因片段的異常重復引起。遺傳性OPCA的發病年齡較早,平均為28歲。此後病人大概可存活15年左右。
非遺傳性(或者說“偶發性”)的OPCA病因更為復雜,目前隻有證據表明,可能和神經細胞中名為alpha-突觸核蛋白質的大分子異常聚集有關。我們甚至還不知道這種蛋白質到底有什麼功能。非遺傳性的OPCA發病較晚,平均為53歲,患者通常會在五六年內病情迅速惡化,最終走向死亡。
患者通常會在五六年內病情迅速惡化,最終走向死亡| 視頻截圖
回到劇集,負責接診的醫生感慨:“他剩下的時間不多瞭。”男子到底是遺傳性還是偶發性的OPCA,我們無從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哪一種,他的生活都將是艱難的。
患者的餘生是註定失敗的戰鬥
同帕金森病和阿茲海默癥一樣,OPCA被歸類為“神經退行性疾病”。腦中部分區域神經元受損或死亡,隨著病情發展,受損腦區相關功能逐漸退化。OPCA患者的餘生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鬥,對手就是自己不斷退化的神經系統和運動能力。
在這種境況下,電視劇裡的病人經歷瞭一場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搶救後,也全無劫後餘生的釋然,醒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問醫生“為什麼要救我”。當知道自己的人生所剩無幾,還有多少人能有勇氣繼續?
病人全無劫後餘生的釋然 | 視頻截圖
由於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尚不明確,再加上OPCA的復雜性,目前隻能通過輔助的方式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比如需要陪伴看護防止病人摔傷、通過理療提升運動和語言能力等等。許多病人在吞咽困難癥狀惡化後,還需要接受手術埋置腸飼養管,以保證營養攝入。這每一條治療方案的背後,都需要傢屬和護理人員付出海量的時間與精力。
即便如此,吞咽困難造成的窒息和吸入性肺炎依舊是OPCA患者的常見死因。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或許能夠理解他有意疏遠妻子和孩子的做法,這場戰鬥不隻會影響他,還可能牽連傢人。
發病後,他有意疏遠妻子和孩子 | 視頻截圖
不過,日劇畢竟是日劇,總是比現實多瞭幾分理想。身為動物學傢的他喜歡白犀牛——和大多數單打獨鬥的犀牛不一樣,白犀牛是群居生物。在男主打開“嘴炮”模式用白犀牛為例對他進行開導之後,病人意識到死亡既然已是定局,又何必讓傢人提前感受分離的痛苦,人群居在社會中,總歸是要相互扶持。在劇集的末尾,他終於含淚擁抱女兒,決定和傢人一起,期待每一個明天。
但在屏幕外的真實世界,又有多少OPCA病人仍在孤獨地作戰?
參考文獻:
[1] Berciano J, Boesch S, Pérez-Ramos JM, and Wenning GK. 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 Toward a better nosological definition. Mov Disord 21: 1607-1613, 2006.
作者:Alulull
編輯:木易楊楊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