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阿斯利康(AstraZeneca)曝出醜聞,美國數據安全監測委員會DSMB認為阿斯利康於前一日發佈的 AZD1222 臨床試驗數據是“過時且可能具有誤導性的”,稱阿斯利康選擇性地展示最漂亮的數據,“這樣的決定會削弱公眾對科學過程的信任”。[1]
臨床試驗的設計、實際收集到的數據的缺漏,都會影響數據的正確解讀。媒體解讀並不一定完全正確。每個人都應當清楚地瞭解疫苗的試驗數據及其含義,衡量利弊,為自己和自己所關心的人做出最優的選擇。
編譯 | Kestrel
2021年2月27日,美國FDA 批準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研發的新冠疫苗(Ad26.COV2.S)緊急使用於18歲以上人群;3月11日,歐盟EMA(歐洲藥品管理局)也對強生疫苗施行瞭有條件批準上市。因為這款新疫苗隻需註射一針,且保存運輸條件要求沒那麼高,吸引瞭各國公共衛生部門的關註。
不過,強生疫苗預防新冠感染的效力還是略低於mRNA疫苗。美國的臨床試驗統計其效力大概在72%,而Moderna和輝瑞-BioNTech研發的疫苗保護率分別為94%和95%。盡管如此,許多專傢指出,評價疫苗的好壞不能隻盯著這些數字,而更應該註意到,在預防最嚴重的感染後果方面,強生公司的疫苗和其它兩者同樣出色。《紐約時報》在報道強生疫苗時,采訪瞭弗吉尼亞的疫苗調配負責人(vaccine coordinator),他形容自己“打瞭雞血”,“100%預防住院和死亡——這就是我想聽到的”。
“所有新冠疫苗都等效”的消息也給公共衛生官員打瞭一針雞血。他們一直在盡力推廣疫苗接種:如果人們瞭解到他們能最快打上的疫苗便是最好的疫苗,這場噩夢就會快些結束。新聞評論媒體Vox敦促讀者關註到這一點:在這幾種疫苗的臨床試驗中,住院及死亡病例都為零。CNN醫療分析師Leana Wen醫生說,在預防住院和死亡的情況上,這些疫苗的保護率確實都是100%。拜登的COVID-19咨詢委員會的多位前成員在USA Today專欄中寫道:“有效率不一”的說法忽略瞭最重要的一點,即所有試驗的疫苗在預防住院及死亡方面上都是100%有效”。
疫苗等效論在社交媒體上同樣流行。拜登團隊前成員的USA Today專欄鏈接到一張推特上的數據表(圖1),由感染科醫生Monica Gandhi所制。表格上是6種不同疫苗的各種試驗結果,“住院/死亡預防 “一欄用瞭黃色高亮顯示,下面每一格都寫著100%,看上去齊刷刷的一列。
圖1
https://twitter.com/MonicaGandhi9/status/1356818441064206337
佈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公共衛生學院的院長Ashish Jha也在推文上附帶瞭一張類似的表格——一個住院人數和死亡人數組成的零的陣列,也是表達同一個意思。知名醫生及研究員Eric Topol也發瞭自己的臨床試驗統計結果,突出瞭一列“100%”。這些推文後來被轉發逾兩萬次。
這些數據的確令人鼓舞。據此我們可以認為疫苗對最糟糕的情況有極高的保護率。但是“極高”到底是多高呢?顯然,在打瞭疫苗的人群裡面,住院數和死亡數並不會就此清零。
這一點專傢們當然清楚。Gandhi一直在更新表格裡的數據。隨著更多臨床研究數據的加入,Moderna疫苗的保護率變成瞭97%。Jha又稱“沒什麼是100%的,但是這些疫苗肯定很接近”。Topol則稱自己表格裡的數據不能作為衡量疫苗效力的充分依據,雖然它們都顯示情況非常樂觀。盡管如此,他們早先發佈的數據所表達的“樂觀”仍流傳甚廣,並且反復被錯誤解讀。
要理解這些數據為何不可靠,就得先看看疫苗的研發進程是如何開始的。
去年四月,世界衛生組織為疫苗定瞭一個目標效力——即50%,並附帶統計效力的可選方案:疫苗的效力可以是指降低有癥狀感染風險的效力,也可以指降低重癥感染風險的效力,還可以指降低傳播風險的效力。六月,FDA發佈瞭一個類似的指南,其它監管機構也隨後跟進。在可選方案中,最可行的是對有癥狀感染的保護率,因為符合此標準的案例多,而且也容易通過大規模試驗確定。要是把無癥狀感染的情況也包括進去,符合標準的案例應該會更多,但是疫情早期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支持這個方案。最終,疫苗試驗就是根據這樣的標準設計的:要讓預防有癥狀的感染的“效力”高於50%。
當時,試驗也可能選擇重癥、住院或死亡的病例數來統計疫苗的效力,但是畢竟這類病例遠不如單純表現癥狀來的多,要收集到一定數量的病例,勢必拖慢試驗進度。比如說在美國,大概200例感染者中有1例死亡,那麼要得到能夠驗證疫苗效力高於50%所需要的數據,就要花更多時間、招募更多被試。的確有研發人員將重癥作為次要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但是這些試驗方案在設計上就沒辦法對次要結果下結論。更鮮有試驗將住院和死亡作為次要結果。
所以說,這些數據不足以支持“疫苗能夠100%預防嚴重感染”的結論。推特上流傳的誇張的數據表(圖1)裡涉及到6種疫苗,隻有牛津-阿斯利康和強生兩傢的疫苗囊括瞭住院病例的數據。Novavax的疫苗數據也包括住院病例數據,但不完整。
可想而知,普通人在社交媒體上讀到這些臨床試驗報告的總結的時候,可能會得出這樣的印象:接種疫苗以後,沒有一個人再需要住院瞭。實際上,這些臨床試驗數據發表的期刊不同,所接受監管的機構也不同,而且有些試驗甚至在設計方案的時候都沒有將“統計預防住院的效力”這一步包括進去,並且還隻是發佈瞭試驗早期的少量數據。另一方面,住院與重癥感染也非同義詞,有的人可能即使血氧掉得很厲害瞭還是選擇在傢裡熬著,還有的雖然隻有輕度癥狀,還是選擇住院治療以防萬一。
在那兩項明確將住院病例數作為衡量疫苗效力的依據的臨床試驗中,阿斯利康的控制組裡面有1人發展成瞭重癥,但是住院的有8人;強生公司的安慰劑組裡面有34人重癥,但是隻有5人住院。實驗組住院人數為零是沒錯,但是這些數字那麼少,如此高效力的結論是很不可靠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Research)的Diana Zuckerman指出,強生公司宣稱試驗組沒有人住院是誤導公眾,除非同時說明安慰劑組也隻有5人住院。另外,臨床試驗結果也不能直接外推到人群中,因為有的試驗中60歲以上的被試比例過低。
看看重癥人數,你便會瞭解那些數字有多脆弱。輝瑞的試驗中,實驗組重癥1人,安慰劑組3人,那麼去掉其中某一例,效力值就會變成66%或者100%。Novavax和牛津-阿斯利康的試驗中是實驗組0人重癥,對照組1人,多一人少一人效力值的變化更誇張。考慮死亡數的話,問題更大。隻有Moderna和強生公司的疫苗試驗在分析效力的時候報道瞭控制組有死亡病例。
表1. 四種疫苗的試驗結果人數對比。[2-5]
這些都還隻是早期試驗的數據,因為試驗參加得晚的人的情況還來不及報道。12月份,FDA指出,Moderna的試驗中,有1位被試在打瞭第二針之後兩個月出現瞭重癥住院的狀況,而此人所在組的數據尚在分析,更未報道。
從正在進行的公眾疫苗接種計劃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更多。近期出來的一份報告中[6],研究者比對瞭以色列60萬例接種者與60萬例未接種者(兩組在年齡等人口統計指標上匹配)的數據,測算出輝瑞疫苗的總體預防住院的效力為87%。Jha(佈朗大學衛生學院院長)發推評論說,輝瑞疫苗在現實情況中表現“極好”(fabulous)。兩項來自“英格蘭公共衛生”(政府組織)的報告估計,同樣年齡段、隻打過一針輝瑞疫苗的人群中,住院情況減少瞭分別50%[7]和43%[8]。太好瞭——疫苗真的有效——但也不該就此宣稱疫苗已經盡善盡美瞭。
“所有疫苗都百分百一樣有效”,雖然這樣的宣傳鼓舞人心 ,但這說法是有問題的。誠然,所有通過FDA批準的疫苗都很棒,人們不該想著還有更好的疫苗就不去接種現有的疫苗。但是,事實上,疫苗和疫苗之間就是有區別。比方說,有的疫苗保護率更高,有的疫苗副反應更少,有的接種更方便,還有的是用傳統的技術方法研制的。至於在預防住院和死亡的情況上,不同疫苗的效用也是有區別的。
知道瞭這些之後,我們該如何抉擇呢?美國國傢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總統首席醫療顧問Anthony Fauci此前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現在我們有三種高效疫苗瞭。”——是的,他隻說瞭這些。換言之,接種任何一款疫苗都對你大有裨益。如果你身邊的人也接種瞭,你感染的風險就更低。不管你接種哪一款,不久後都可能得再打一次強化針(不管是什麼牌子),以應對可能會隨時間減弱的免疫保護作用或者新的變異毒株。打一針當地現有的疫苗,也可以讓你在周遭感染率大幅上漲的時候不至於感覺自己在裸奔。
除瞭效力方面,還有另一層得考慮。輝瑞和Moderna的疫苗在預防有癥狀的感染方面有優勢,強生公司的疫苗的優勢則在其它方面——它沒有嚴苛的冷藏要求,易於發放;公司在世界范圍內以成本價格提供該疫苗;另外隻需要打一針。
對個人而言,強生公司的疫苗也有優點。一方面,隻打一針更方便。比起Moderna的疫苗,它的副反應率更低。細看這些試驗結果,你會發現,大約2%的強生疫苗接種記錄有副反應,例如疲勞、肌痛、發燒,甚至嚴重到影響日常活動。打過第二針Moderna疫苗的人,副反應發生率高於15%。還在觀望的人們瞭解到這個區別,可能會傾向於隻挨一針;對mRNA疫苗新技術抱懷疑態度的人可能更信賴強生公司的技術方法(使用不可復制的病毒載體),畢竟該方法先前已經用於研制埃博拉疫苗且已在歐洲獲批。
考慮到這些問題,不管出發點多好,向公眾灌輸“每款疫苗都一樣有效”、“打瞭疫苗就再也不用擔心出現嚴重感染”的說法是危險的。接種疫苗是公共衛生方面的當務之急,是為瞭集體利益,但也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不管怎麼說,人們當然想保護自己和親近的人,但也會關註接種的副作用,而不是僅僅滿足於不會住院、不會死亡。
誠然,讓公眾關註到這些問題,也可能會引發廣泛的焦慮。上文圖1的制作人Gandhi承認,關註重癥病例很重要;要走出這場瘟疫的陰霾,需要細致、齊心協力的學術對話。Topol辯稱自己曾多次強調疫苗的“效力”是針對有癥狀感染的情況,卻總是被斷章取義。Jha則堅持自己原來的觀點,認為住院、死亡的情況在臨床試驗的實驗組中畢竟罕見,糾結這些細小的差異等於是吹毛求疵。
考慮這些瑣碎的細節絕非吹毛求疵。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來選擇疫苗種類,有時是很關鍵的。這些差異不該被掩蓋。特別是現在,一方面出現瞭傳染性更強的變種毒株,一方面美國疫苗供不應求的情況也很快就會逆轉。現在,各州政府正在撤銷戴口罩的規定,或者逐步放松限制。在這個關鍵時刻,有的人會認為一個簡單幹脆的消息正是當下所需,甭管是否言過其實。但如果這個簡單幹脆的論斷是錯的呢?試想,如果大傢都認定隻要打瞭疫苗就能確保安全無虞,高風險人群去看電影的時候會帶著什麼樣的心理預期?雇主們是否仍覺得有必要在工作場所投入足夠的衛生保障?如果他們發現,即使打瞭疫苗也隻有85%的把握不會面臨嚴重感染,他們又會怎麼想、怎麼做?
誇大宣傳最終也會損害集體利益。那些相信打瞭疫苗萬事大吉的人們,如果發現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可能就會失去對專傢的信任,而本來大傢對新冠疫苗信息的信任度就成問題。反疫苗分子還可能以此來攻擊專傢們。
二月底的時候,Jha曾在推特上說,認為公眾無法區分細微差異,是一種傢長式的觀念,是不對的。對此我再認同不過。把公眾當作成年人來對待,是一條基本的原則:我們毋需言過其實。討論怎樣權衡藥物、疫苗的優劣、利弊一般不是件容易之事,但我們一直在努力,在這次的新冠疫苗上亦是如此。
編譯來源:
https://www.theatlantic.com/author/hilda-bastian/
參考文獻
[1] https://www.statnews.com/2021/03/23/astrazeneca-may-have-used-outdated-information-in-announcing-covid19-vaccine-results/
[2] FDA Briefing Document. Pfizer-BioNTech COVID-19 Vaccine. Vaccines and Related Biological Products Advisory Committee Meeting. December 10, 2020 https://www.fda.gov/media/144245/download (Accessed on December 09, 2020).
[3] Voysey, M. et al. (2021).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ChAdOx1 nCoV-19 vaccine (AZD1222) against SARS-CoV-2: an interim analysis of fou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in Brazil, South Africa, and the UK. Lancet, 397(10269), 99-11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661-1
[4] FDA Briefing Document. Janssen Ad26.COV2.S Vacc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VID-19. Vaccines and Related Biological Products Advisory Committee Meeting, February 26, 2021 https://www.fda.gov/media/146217/download (Accessed on February 24, 2021).
[5] https://ir.novavax.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novavax-covid-19-vaccine-demonstrates-893-efficacy-uk-phase-3
[6]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101765
[7]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968977/COVID-19_vaccine_effectiveness_surveillance_report_February_2021.pdf
[8] https://khub.net/documents/135939561/430986542/Early+effectiveness+of+COVID+vaccines.pdf/ffd7161c-b255-8e88-c2dc-88979fc2cc1b?t=161461794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