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幾十年前,就提出瞭這個理念。但遺憾的是,人們為瞭追求幸福生活,總是一刻不停地忙碌著,很少停下來顧及自己的健康。

很多人直至健康出現問題,被迫“停下”的時候,才發現身體健康才是一切幸福生活的根本。但是健康一旦失去,就難以挽回瞭。

一、100元的大米和10萬元的醫藥費一位60多歲的老人,患高血壓已經10多年瞭。他以前對血壓不太關心,控制得也不太好,所以冠狀動脈出現瞭粥樣硬化,狹窄程度到瞭40~50%,處於冠心病的邊緣。不過他在知道自己心臟出現問題之後,就非常配合治療瞭。每天吃藥控制血壓、舒張血管,身體情況保持著很穩定。

不過最近這位老人出現瞭意外,在“鬼門關”前轉瞭一圈。起因是他去傢附近的市場買瞭100元的大米,分裝在幾個口袋裡,用自行車帶回傢。本想著一次一袋,分幾次拿上樓。結果還差幾百米到傢的時候,突然開始下雨瞭。於是他急跑幾步,沖到樓門口,把幾袋大米一起扛在肩上,爬上瞭四樓。

進傢之後,他累得直喘,想著歇一會兒可能會好,結果越喘越厲害,前胸也有悶痛。他趕緊撥打瞭120急救電話送到醫院,一檢查可不得瞭,急性心肌梗死。趕緊進行手術,下瞭3個支架才把命救回來。

出院的時候算賬,醫藥費總共花瞭10萬多元,醫療保險報銷瞭一部分,自己還掏出瞭好幾萬元。事後他自己後悔不已,醫生曾告訴過他不能劇烈活動,可是自己一著急就忘瞭。為瞭搶救100元的大米,多花瞭幾萬元不說,還差點把自己的命都扔瞭。

二、健康知識需要重視這位老人並不是沒有接受健康教育,隻是他把健康知識當作瞭“耳旁風”,沒有重視。其實很多人都與這位老人一樣,正如《扁鵲見蔡桓公》一文所言,當扁鵲對蔡桓公說,“疾在腠理、在肌膚、在腸胃”時,蔡桓公隻認為“寡人無疾”。而蔡桓公發展到“疾在骨髓”顯露出具體癥狀時,生死隻能由“司命之所屬”,醫生已經無可奈何瞭。

預防疾病發生永遠比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更重要,現在網絡資訊發達,可以輕易學習到很多預防疾病發生,避免小病變大病的健康知識。但是很多人不到“病入膏肓”時,都隻會認為“寡人無疾”。直至疾病非常嚴重的時候,才想著去求醫生救命。但是健康的“金馬車”一旦被錯過,就很難再次登上它瞭。

三、慢性病可以“不成為病”老年人群常見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的慢性病。其實這些慢性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們引起的並發疾病。比如說高血壓造成的心力衰竭、腎臟衰竭、腦卒中;糖尿病造成的冠心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高血脂造成的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等疾病,才是人類的“殺手”。

而慢性病的進展很慢,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會對身體器官造成嚴重傷害。所以發現慢性病之後,隻要及時控制,就可以延緩或是避免並發疾病的出現,對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都不會造成影響。也就是說,得到良好控制的慢性病,可以“不成為病”。

所以大傢要學習正確的健康知識,並且重視它。明白“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的道理。在未病之時去預防,做自己最好的醫生。“以他人之鑒,修吾輩之身”,避免在健康道路上“踩坑”,重視健康知識,享受幸福人生。我是藥師華子,歡迎關註我,分享更多的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