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村正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小長假來臨,這是不是你這周的狀態?

圖片來源:微博

至於假期的計劃,很多人的安排是

圖片來源:作者自制

生活節奏變快,人們變得越來越忙。在抱怨自己太忙的同時,都想要有更多的空閑時間。

但時間越多幸福感真的就越多嗎?“摸魚”“躺平”的時間一定更快樂嗎?

一篇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的論文為瞭研究這個問題,分析瞭幾萬人的數據。結果發現,還真不一定!

躺得太平瞭其實也沒有那麼快樂

這篇研究分析瞭2012-2013年間參與瞭“美國人時間使用調查”的21736名被試數據,被調查者的年齡范圍在15歲至85歲之間,“全職打工人”和“非打工人”各占一半左右。

研究人員詳細詢問瞭被調查者過去24小時內所做的事情,包括在什麼時間做瞭什麼事情、花瞭多長時間,並將這些事情進行歸類,計算出他們的空閑時長,同時報告他們當時的幸福感程度。

結果發現,空閑時間和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就像“拋物線”——隨著空閑時間從零增加,幸福感確實會隨之增加;空閑時間達到2小時後,幸福感趨於穩定;但到瞭5小時後,辛福感開始呈現下降趨勢。

圖片來源:翻譯自參考文獻1

研究者還發現,無論是否有工作,無論是工作日還是周末,擁有過多的空閑時間都沒那麼快樂。

這就說明,可以盡情“躺平”的空閑時間的確會讓人快樂,但如果空閑時間太多,反倒不會那麼快樂瞭。

充實有意義才是快樂的正確姿勢

如果“躺平”也不能得到快樂,那要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為瞭搞清楚這個問題,研究者先招募瞭2550名志願者,把空閑時間分為長中短三組。分別讓他們想象並詳細描述:如果半年內每天都有這麼多空閑時間,他們會用這些空閑時間做什麼。同時,還讓志願者報告他們在想象期間的幸福感。

結果表明,即使是在實驗環境中假想自己將會如何支配空餘時間,過多的空閑時間還是會導致幸福感下降。

圖片來源:Unsplash

於是研究者在此基礎上又招募瞭5000名志願者,同樣按照長中短將空餘時間分成三組。不同的是,每一組志願者又繼續細分為兩組:其中一組需要想象自己不會浪費這些空閑時間,會做一些有用的、有意義的事情;而另一組則恰恰相反,他們需要想象自己會完全浪費這些空閑時間,做一些無用、無意義的事情。

圖片來源:翻譯自參考文獻1

結果發現,當人們把空餘時間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時,更多的空餘時間會帶來更高的幸福感;而用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則會帶來跟之前一樣的結果。

這篇研究的作者Sharif博士說道:“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就算人們有一整天可以自由支配時間,也照樣會不快樂。人們應該盡量利用適度的空餘時間去滿足的自己的追求,這樣帶來的幸福感是最高的。”

如何才能擺脫躺平,過得充實有意義?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認為,個體想要獲得高水平的幸福感,就必須滿足三個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需求、勝任需求和關系需求。

自主需求指的是人們需要相信自己可以自主選擇行動,而不是總在被迫做一些事情。結合這篇研究,我們會發現,其實有充足的空閑時間就代表瞭這種自主需求。當人們有充足的空閑時間,就不必被動地接受各種工作任務,而是有更多的自由選擇“躺平”,或去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情。

圖片來源:Unsplash

然而隻有充足的空閑時間滿足自主需求是不夠的,這就引入瞭後面兩種心理需求:勝任需求和關系需求。

勝任需求指的是人們希望完成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因為完成後會獲得成就感,從而帶來更高的幸福感。這也跟研究結果一致,如果人們有充足的空餘時間,並將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就會收獲更多的快樂。

關系需求指的是人們具有與他人建立社交關系的需求,需要從他人身上獲得社會支持,從而提高幸福感。這篇研究的結果也表明,在空閑的時間裡獨處的人,會表現出典型的拋物線式幸福感;而利用空閑時間進行社交的人們,卻擁有直線上升式的幸福感。

圖片來源:Unsplash

現在你明白瞭吧,快樂不僅取決於擁有多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取決於如何支配這些時間。

超過5個小時的空閑時間反而會導致幸福感下降;而每天盡量爭取2小時左右的空閑時間,並用這些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或有意義的事,更能感到快樂。

所以,即將到來的這個假期,你會怎麼過呢?

參考文獻:

(1)Sharif, M. A., Mogilner, C., & Hershfield, H. E. (2021). Having too little or too much time is linked to lower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Sheldon, K. M., Cummins, R., & Kamble, S. (2010). Life balance and well‐being: Testing a novel 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8(4), 1093-1134.

(3)Sheldon, K. M., & Niemiec, C. P. (2006). It’s not just the amount that counts: Balanced need satisfaction also affects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2), 331.

(4)Grant, A. M., & Schwartz, B. (2011).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of the inverted U.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1), 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