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算隻是路邊的一朵野花,每個人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在畫傢眼中,它就是一幅畫;在農民眼中,它就是沒用的雜草;在小孩子眼裡,它就是一朵漂亮的花……
同理,對於一則寓言故事,有人深受啟發,備受鼓舞,而有的人,則居心叵測,總想雞蛋裡挑骨頭。正如,著名詩人席慕蓉,她建議將《愚公移山》移出課本,理由是:故事太可怕瞭。
大眾眼裡的《愚公移山》,非常正能量。
《愚公移山》講述瞭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將近90歲的名叫愚公的老頭,他傢對面有太行和王屋2座大山,阻礙瞭一傢人的出行,每次外出回傢都得繞道而行,頗費時日,為此,愚公就決定將大山移走。
說幹就幹,愚公帶上工具,帶上3個兒孫,開始去挖山瞭,每挖出一擔土石,就讓兒孫挑到渤海邊倒掉。有一天,一位智者,就嘲笑愚公:你太蠢瞭,憑你那所剩無幾的力氣,根本不能毀山一毛。
愚公聽瞭這話,也不生氣,反而嘲笑這個智者:你太固執瞭,雖然我老瞭,但我有無窮無盡的子子孫孫啊,況且山又不會長高,總有挖完的那一天。愚公這話,恰巧被天神聽見,天神就向玉帝匯報瞭此事。
玉帝聽說瞭這件事後,就被愚公那不屈不饒的精神給打動瞭,於是就派瞭2位神仙下凡,把那兩座大山給移走瞭,這就是寓言的全部內容瞭。
這則寓言故事,目的很純粹,就是要告訴人們:做事情就要有不屈不饒的精神,隻有功夫用得深,鐵杵才能磨成繡花針。這怎麼看,都是一個勵志的正能量的故事,可是著名詩人席慕蓉,為何覺得可怕?
席慕蓉眼裡的《愚公移山》,為何可怕?
在南開大學演講時,主講人席慕蓉說:《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太可怕瞭,一定要移出課本。那麼是什麼原因,讓著名詩人席慕蓉,覺得《愚公移山》太可怕瞭呢?她給出瞭以下2點理由。
第一, 關系到環保問題,移山的想法和做法是錯誤的,我們需要做的是被改變,而不是去拼盡全力去改變自然、破壞自然,這樣做的後果大傢有目共睹,比如溫室效應、比如環境污染等等。
第二, 就是要轉換思維,愚公明明知道移山有多麼困難,偏偏要用“無窮盡的子子孫孫“來做賭註,要是覺得繞路回傢太麻煩,搬傢就好瞭,為何非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來移山?這不是蠢嗎?
那麼以上2點,會對學生造成什麼危害呢?席慕蓉說瞭:要是學生效仿瞭愚公,就會破壞自然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就會“死腦筋“,做事不懂得變通,從而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基於以上這2點,席慕蓉才會覺得《愚公移山》太可怕瞭。這樣說似乎合情合理,但不符合實際,畢竟《愚公移山》隻是個寓言故事,隻是想讓人們明白:要有不屈不饒的精神。
再說瞭,現在的學生,已經具備瞭思考能力,就算學生分不清好壞對錯,那不還有傢長引導嗎!這樣看來,席慕蓉的擔心,似乎沒啥必要。既如此,她為何這樣做?不知道,也許為瞭博眼球吧?
人生智慧
獨立思考能力,對一個成年人來說,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同一件事,有人說對,有人說錯,那麼你該相信誰,到底誰對誰錯,真相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