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能夠流傳百世,讓無數人推崇至極不是沒有原因的,無論是小孩,還是老年人,談到“西天取經”這四個字總是能夠說上幾句,但這些都是表象,深讀一部經典,你才會發現別有洞天之處。
首先在講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要瞭解一下今天的這些主角,唐僧是什麼人?看過原著的都知道,這傢夥的前身是“金蟬子”,大佬座下的二弟子,因為犯瞭錯被貶下人間,重活一世。
重活之後開始瞭“西天求經”之旅,然後一路上收瞭三個徒弟,在徒弟的保護下降妖除魔,有驚無險地取得真經,最終大傢一同修成正果,故事到這,是不是已經很完美瞭?別急,咱們接著往下看。
大傢有沒有想過唐僧取經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帶回佛法回到東土“傳道”、為的是完成皇帝兄的囑托、或者為瞭完成觀音菩薩當時交代的任務,這些都是正確答案,隻是不完整,應該再加上一條,唐僧取經為的是“贖罪”。
或許大傢會覺得荒謬,但仔細分析之後,其實不難理解,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唐僧前世犯瞭錯,觀音今生給瞭他一條贖罪之路,告訴他隻要取回真經,就還給他前世的身份,於是唐僧就此上路”。
如果大傢還是覺得難以理解的話,我們接著往下看,觀音一路上給瞭唐僧三個徒弟,這三個徒弟是早就預定好的,而且這仨傢夥都是以前犯過事,屬於戴罪之身,讓這仨人跟著唐僧,就是為瞭讓唐僧帶著他們一同去西天“贖罪”。
觀音給唐僧找的這三個傢夥可不是隨便找的,而是暗含著佛門至理,佛傢修行講究“歷經苦難,方能成就正果”,觀音挑的這三人都是“十惡不赦”之徒,但把他們三人的名字連起來就會發現,和唐僧取經,非這三人莫屬。
破“嗔”為“空”
大師兄的本體就是一隻猴子,女媧補天剩下來一塊石頭,我們的大師兄就在這塊石頭中吸收天地靈氣、日月精華,歷經無數歲月終於從石頭裡蹦瞭出來,自此世上就多瞭一隻“神猴”。
大傢都知道猴子是閑不住的,“神猴”那也是猴子,大師兄怎麼可能閑得住,在花果山待瞭幾百年後就準備外出尋找“仙人”,學習法術,以及大師兄夢寐以求的長生之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師兄終於找到瞭他的第一位老師,這位就是天庭許多大佬都不敢惹的菩提老爺爺,在這位老爺爺這裡,大師兄學到自己想要的法術,自此自信心爆棚,關鍵是大師兄得到瞭一件更重要的東西。
這件東西就是名字,老爺爺給大師兄取名為“孫悟空”,起初看《西遊記》的時候覺得這就是個名字而已,沒什麼特別的,但長大之後再看這個名字,就發現這個名字或許一早就暗示瞭一些東西。
在佛教的修行體系之中,修到高深之處就要“悟”,而佛教之人追求的境界就是“空”,所以“悟空”這兩個字合到一起就是佛法高深的象征,從老爺爺給大師兄取的名字就能看出,日後大師兄和佛門定然有一段淵源。
大師兄從老爺爺這裡,學到瞭牛烘烘的法術之後就飄瞭,開始徹底放飛自我,先去找龍王喝酒,走的時候還順走瞭人傢的鎮傢之寶,後又和閻王談心,順便讓自己超脫三界,之後又給自己封為“大聖”,誰也不放在眼裡。
地上鬧完就該上天瞭,大師兄先是上天養馬,結果給天庭來瞭場萬馬齊飛,後又去玉帝老兄的後院摘桃,老君爺爺的爐子裡“泡澡”,不僅啥事沒有,還多瞭一項技能,之後大師兄將天庭搞的一塌糊塗。
玉帝眼看傢就要被拆瞭,趕緊去請大佬幫助,大師兄哪裡是那位的對手,最終被大佬壓在瞭山下,來瞭個“閉山思過”,大師兄如此放肆,其實並不是出於他的本意,而是因為一個字“逆”。
有一句話可以很好地解釋“逆”這個字,那就是“順勢而為,逆天而行”,大師兄這人,讀過原著的都知道,他並非一個十惡不赦之人,而是他的性格使然,這種性格正是唐僧所需要的。
我們前面講過,佛傢修行講究磨礪,而大師兄的性格正好對應瞭佛傢三毒之一的“嗔”,在佛傢術語當中,“嗔”代表著“怒”,易怒之心,稱之為“嗔”,修行講究的心氣平靜,破除“嗔”,才能“空”。
不“貪”方“能”
想到二師兄,我們總會想到這是一個吃貨,說他是吃貨也沒錯,因為這傢夥的本體就是一頭“豬”,其實這傢夥之前還是一個帥哥呢,但就是因為這傢夥“貪心不足蛇吞象”,非要調戲美女,最終被玉帝給扔下瞭凡間。
結果好巧不巧地正好被扔到瞭一處豬圈,然後投胎之後就成瞭我們所熟悉的“豬兄”,如果隻是單純看故事的話,故事到這,之後的劇情無非就是,唐僧到瞭此處將這傢夥給收瞭,然後成瞭我們所熟悉的二師兄。
我們之前說過取經四人組的人選是早就定好的,唐僧自不用說,大師兄我們也已經瞭解過瞭,二師兄仔細想來也並非那麼簡單,二師兄被貶下天庭後落入豬圈其實也是事先安排好的。
讓二師兄當“豬”也是為瞭暗合佛法,一方面是讓這傢夥贖罪,另一方面是為瞭讓唐僧修成正果,結合之後二師兄的表現,我們不難發現,二師兄的性格是屬於對某一方面極其熱衷的。
二師兄熱衷的這一方面,正是“貪”,所謂“貪豬”也正是此意,而“貪”也是佛門的一毒,不“貪”方“能”,所以觀音在遇到二師兄後,給他取名為“豬悟能”,意思就是為瞭讓這傢夥戒“貪”。
觀音選人並非無的放矢的,二師兄生性好“貪”,“貪”包含瞭兩層意思,一層是“貪心”,另一層是“貪生怕死”,二師兄在取經之路上經常鬧著要分傢,遇到妖怪時總是縮在後面,這正是他性格的一種體現。
大師兄和二師兄一直性格不合,動不動總是要吵上幾句,二人雖有著唐僧的約束,但時常因為一些小事鬥嘴,這其實就代表瞭二人的性格,大師兄性“嗔”,二師兄性“貪”,“貪嗔”雖同出一源,但性格卻大為不同。
三毒之一的“嗔”代表火,而“貪”代表水,我們常說的“火猴”和“水豬”就是代表的這個意思,水火自古難以相容,所以二人時常不合也是事出有因的,觀音讓這幾人跟著唐僧是有深刻道理的。
唐僧自己沒有什麼本事,我們暫且把他看成一個“容器”,這個“容器”裡面裝著水和火兩種物質,這兩種物質總是在“容器”內打架,“容器”如果被撐破瞭那一切就結束。
如果“容器”找到壓制這兩種物質的方法,那就證明“容器”的修行已經完美,取經之路自然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最終大傢都能為自己的罪行“贖罪”,並且受封,修成正果,皆大歡喜,但壓制的方法是什麼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由“癡”而“凈”
我們都知道修行所修的無非就是一個“陰陽調和”,但調和陰陽的辦法卻是一大難題,不過神仙們已經給出瞭答案,觀音給唐僧挑選的三弟子,正好完美地符合這一條件。
對於三師弟的印象,或許很多人都會停留在“大師兄,二師兄不好瞭,師傅又被妖怪抓走瞭”,至於為什麼會對此印象這麼深刻,因為師徒四人當中隻有三師弟最弱,每次打妖怪的時候三師弟基本沒有出過手。
三師弟的前身可是天庭的大將,按照“一切有為法”的原則,三師弟犯瞭點小事也被打下瞭天庭,在一條河裡當起瞭“河神”,但這條河實在是有點偏僻,河裡啥玩意都沒有,三師弟每天吃飯都發愁。
後來三師弟便開始以“吃人”為生,實在是沒啥吃的,當神仙也是要吃飯的,後來三師弟遇到瞭觀音姐姐,想和姐姐來一次法術交流,結果打不過,被觀音姐姐給收服瞭,給他取瞭個名字叫作“沙悟凈”。
三師弟這人原著中描寫的就是一個很木訥的人,這傢夥放在現在,就是我們常說的“智商有點問題”,取經之路上臟活累活都是他幹,而且還時不時地要防著這傢夥也被妖怪抓走瞭。
但這看似“最沒用”一個人,卻是四人組裡面的關鍵,沙僧的性格木訥,我們稱之為“癡”,說白瞭就是腦子不好使,“癡”也是三毒之一,佛法當中對“癡”的解釋是“執拗”,意思是對事情執著。
三師弟的這種性格就是“調和陰陽”的平衡點,我們在原著中會看到,三師弟總是以一種木訥的語氣,遊走於大師兄和二師兄之間,每當這兩位師兄發生爭執的時候,三師弟都會擋在他們中間,充當“調和人”。
通讀原著我們就會發現,三師弟一路上降妖除魔雖然很少參與,但他一路上總是在維護著這個團隊的關系,如果沒有三師弟,隻靠唐僧一人估計很難修成正果,因此三師弟可謂是取經團隊裡的“保護動物”。
加上三師弟一路上遵守本分,佛門的戒律也從未觸犯,可謂是取經團隊裡的“勞模”,如此“勞模”級的人物,大大地增加瞭團隊的穩定性,可見觀音姐姐挑人還是很有道理的。
結語
故事講到這裡,對於取經四人組我們都有瞭一個全新的認識,其實為什麼觀音要給唐僧選擇這三個都有“前科”的徒弟,答案其實就在他們的名字當中,我們不妨將這三人的名字連起來看一下。
大師兄叫“孫悟空”,性格對應為“嗔”;二師兄叫“孫悟能”,性格對應為“貪”;三師弟叫“沙悟凈”,性格對應為“癡”,這三人名字連起來則是“空能凈,貪嗔癡”,前者是“法”,後者是“毒”,以法破毒,如此才是修行。
這樣是否就一目瞭然瞭,佛傢有句話叫“相由心生,明凈見心”,徒弟三人的名字連起來正是佛傢的修行法門,取經取的是經書,修的卻是心,觀音是希望唐僧改變這三人,最終帶領他們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