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傢點評】
自2007年首個國傢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以來,我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得以孕育發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整體保護,以開放性思維、系統性觀念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走出瞭一條整體性活態保護非遺之路。此次,五傢國傢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通過驗收,成為國傢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有利於進一步夯實地方政府建設管理生態區的主體責任,推動各地積極探索非遺的區域性整體保護之路。
走好新時代文化生態的系統性整體性保護之路,要求國傢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堅持系統觀念,對域內非遺及其生態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努力實現“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目標,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此過程中,要註意以下四點:
將一項一策與匯聚合力相結合,對保護區內不同資源進行協調統一的整體性保護。細分文化生態保護區內資源類型,建立完善非遺項目名錄和項目檔案,以文字、影像和實物等材料保存非遺的歷史記憶,提高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等的實踐頻次和展演水平,推動傳統體育、遊藝納入全民健身活動,在尊重文化共性與區域特色協調關系基礎上,凝練獨特性,找準著力點,為不同項目以及項目內不同資源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方案。繼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除落實有關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外,還要發揮好非遺傳承人、專傢學者、社會團體和民眾等多元主體合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保護區建設中來。
將保護傳承與合理開發相結合,積極融入國傢重大發展戰略。促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國傢文化公園建設有效銜接;加強區域發展戰略中的非遺保護傳承,如在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傢重大戰略中建立區域保護協同機制,舉辦品牌活動,加強專題研究,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鮮明特色;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非遺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把非遺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守住文化根脈。
將生產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相結合。加強非遺傳承人梯隊建設,提升傳承人技能藝能。實施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加大非遺師資隊伍培養力度,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學校授課和教學科研。在中小學開設非遺特色課程,構建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鼓勵建設國傢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特色中小學傳承基地;加強非遺成果轉化應用,支持利用非遺資源發展鄉村旅遊、研學等業態,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遊線路、研學旅遊產品和演藝作品;營造鉆研技藝的濃厚氛圍,激活非遺技藝活態傳承的生命力。
將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一方面,堅持請進來,如打造非遺博物館與傳習所、建設文化示范基地等,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能人、企業傢等參與到相關民俗傳習中來;另一方面,堅持走出去,對外講好中國非遺保護的精彩故事,全方位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劉禮堂,系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長、歷史學院教授,武漢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呂慎、陳冠合、吳春燕、張勇、張哲浩、李建斌、王斯敏 本報見習記者 阮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