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為腹不為目是什麼意思

——紅塵迷不瞭我的眼小肖原創

老子在《道德經》第12章曰:“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存此。”。腹,肚子;為腹,填飽肚子。目,眼睛;為目,目視可見之色彩、形狀、花紋。《心經》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又曰:“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那麼“有”什麼呢?有的隻是事物的本來面目。這段話的意思與老子所說的“為腹不為目”是相通的。就是說,聖人所註重的是事物的實相,即本來面目,而不是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的虛相。

再聯系《道德經》第9章老子所說的“金玉滿堂”“富貴”,可以知道:老子所說的“腹”包含但不限於“填飽肚子”,而是指客觀如實地看待萬物的本來面目,發揮它的實用價值。

聯系這一章的上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列舉的五色、五音、五味、馳騁、難得之貨,可以看出:老子所說的“目”也並不限於眼睛所能看到的,而是包括瞭眼睛所見之“色”、耳朵所聽之“聲”、口舌所辨之“味”、馳騁所感之“觸”、見難得之貨所生之“念”在內的一切五感六識。

你看看,為什麼我一直強調說“聖人所見者一也”呢?就是說,在對世界本質的認識上,老子、釋迦摩尼等聖人的見解,在內在上是一致的。

理解“聖人為腹不為目”這句話,不能滿足和停留於表象,也不能局限於老子列舉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具體方面。

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指出:“看見魚翅,並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隻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茅廁裡,隻送到藥房裡去,以供治病之用。隻有煙槍和煙燈,除瞭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可以毀掉的瞭。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

魯迅先生這段句,對於我們理解“聖人為腹不為目,去彼存此”可以說是最形象不過瞭。就是說,我們看待事物,不能局限於“目”帶著有色眼鏡去給他定性、劃階級、別好惡,而是要撥開蒙在事物表面上的“有”,去看到被世俗習慣蒙蔽瞭的“無”——它的本來面目。令萬物該是什麼就是什麼,該怎麼對待就怎麼對待;既不要因“目盲”而毀之、怠之、崇之、興之,也不要因“目盲”而誤己誤人、愚己愚人。

宋代大文學傢蘇轍,在解讀這段話的時候說道:聖人沒有見到過五色嗎?顯然是看到過的;聖人沒有聽到過悅耳的五音嗎?顯然是聽到過的。老子不僅聽到過,而且他本人還是當時有名的音律高手。聖人沒有吃到過五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嗎?顯然也是吃到過的,當年孔子就曾用“未嘗予也”來形容他在老子那裡嘗到的飲食之美,簡直是沒有想到的。也就是說,老子對於美食的研究已經達到瞭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但是,為什麼聖人得而見之、具而食之卻不貪之、戀之呢?因為聖人為腹不為目。在聖人看來,無論多麼炫麗的色彩也隻是色彩而已,與簡單的黑、白之色並無不同;無論多麼誘人的難得之貨,也隻是一件器物而已,若不能加以善用,反會招致“使民為盜”的禍害。

這段話給我們的啟示在於:

一、莫為五色遮望眼。現代社會的誘惑太多瞭,美女、美服、美車、美物,令人眼光繚亂,各種廣告、光影、音聲無所不用其極,直逼得人“心欲狂”。在五色誘惑之下,買買買、要要要的饑渴心態成瞭難以填滿的欲壑,人們對多錢的渴望達到瞭史無前例,無可遏制的程度。而實際上呢,我們真得需要那些東西嗎?未必。看看塞滿衣櫥的,隻穿過一兩次便高而掛之的衣服;廚房裡各色各樣的刀具、餐具;房間裡多到無處擺放的“網購”,我們買的不是東西而是欲望。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有所清醒瞭:花出去的是血汗錢,買回來的是礙眼的雞肋,何苦來也。

二、莫因心高多負累。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先賺一個億。曾幾何時,這句話被很多人當成笑話,其實不然,因為人傢確實有那個條件,有那個實力,而且當年便賺瞭35個億。可是,人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如果不看現實,不安現狀,不從實際出發,非要跟人傢攀比,除瞭嫉妒抱怨,甚至自暴自棄,你還能得到什麼呢?欲望使人“心發狂”,這一點我們也應該有所清醒,有所應對。

三、莫因沖動毀一生。從這些年的情況看,很多人一聽說能賺大錢就什麼都不顧瞭,借錢投資、風險投資毀瞭多少傢庭?多少人被騙進傳銷組織賣房、賣房、賣親人,瘋也似地往火坑裡跳,沖動是魔鬼啊。真有一夜暴富的好事兒,能輪得到你這個陌生人嗎?沖動之下,鬼迷心竅,居然連騙子並不高明的“帽子戲法”都看不破,是智商問題嗎?不,是沖動使你隻看得到“可欲”而不願去相信其害而已。

聖人所謂“去彼存此”乃去偽存真也,我輩後人須當思之、悟之。

我是紅塵迷不瞭我的眼小肖,敬請關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