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作為第一批國傢級非遺項目——瀘州老窖酒釀制技藝的第23代傳承人,連任兩屆的全國人大代表曾娜在今年兩會期間,依然持續關註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曾娜 受訪者供圖

在曾娜看來,非遺的傳承,既要有匠人之心,又要有創新之志。她以自身工作舉例,“白酒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但我們一直在探索中國白酒文化對話世界的新方式,研究傳統品酒調酒技藝如何通俗化、生動化地表現”。曾娜介紹,自2013年起,瀘州老窖便開啟瞭一套讓消費者 “能聽懂、能看懂、能參與”的“美酒DIY互動體驗”。體現在品飲上,開發瞭以白酒為基酒的“中式特調雞尾酒”,讓中國白酒和中國文化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消費者的眼前和杯中;落腳在技術上,系統地研究不同年代釀酒老窖池,開發出微生態信息庫軟件系統,將釀酒技術與科學結合。這些探索取得瞭良好效果。

長期以來的實踐,讓曾娜對非遺傳承和保護具有更多心得體會。她從多個維度提出關於繼續加強相關工作的建議:一是與校園聯手。非遺進校園,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非遺、認識非遺文化,甚至與非遺項目結緣,增加非遺項目傳承人發掘與培養的渠道。

二是企業搭臺。促進當地企業為非遺項目搭臺,對非遺項目的展現形式進行創新和包裝,產業化讓非遺從生活走向市場。

三是“互聯網+非遺”。近年來,“雲遊非遺·影像展”上,2000餘部非遺長視頻影像及多個熱門短視頻話題、非遺音樂歌單、國風音樂會等輪番上演;“非遺購物節”上,“舌尖上的非遺”“指尖上的非遺”“針尖上的非遺”“時間中的非遺”等主題,展示非遺產品的魅力。實踐表明,文明的賡續,既需要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讓非遺“活”起來。

四是文旅融合。一方面在線上傳播,另一方面在旅遊場所,融入有生命力的非遺項目,並充分考慮每個地域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以及旅遊場所的承載能力。

近年來,更多年輕人通過各種渠道對非遺產生興趣並樂意投身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非遺傳承人年輕化的特征也將更加明顯,非遺將呈現出它更具活力的新面貌。”曾娜說。

責任編輯:郭韶明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